更新时间:2024-08-22 10:38
1945年2月6日,罗伯特·纳斯特·马利/Robert Nesta Marley(鲍勃.马利原名)出生于牙买加圣安妮/St. Ann's Parish(一个地名)的乡村,是一个中年白人和黑人少女的儿子。他14岁离家去金斯敦,成为一个本地歌手和教士Rastafarian Joe Higgs的学生,开始音乐生涯。
组建乐队
1960年,马利开始了演唱生涯。他的音乐风格深受Sam Cook(萨姆·库克)Fats Domind(胖子多米诺)的影响。Joe Higgs(乔·希金斯)教会马利弹吉他、作曲,还使马利开始接触“Rastafarireligion”(拉斯塔法教)。
1964年,马利在经过最初颠沛流离的音乐生活后,他与Jimmy Cliff(吉米·克利夫)和Desmond Dekker(德斯蒙德·德克尔)Junior Braithwaite(朱尼奥·布雷斯维特)、Beverley Kelso(贝弗利·凯尔索)Cherry Smith(彻里·史密斯)组建了“Wailing Wailers“(哭泣着的哭泣者)乐队。在音乐风格上乐队将爵士与牙买加的曼陀乐和斯加乐结合在一起。
成立唱片公司
1966年,刚刚结婚的马利回到了牙买加,联合以前的乐队成员重组了哭嚎者乐队。并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Wailin'soul ”(哭泣灵魂)。此时马利的音乐风格也已经将斯加音乐向雷吉音乐倾斜。但由于主流音乐界对雷吉乐这种第三世界国家音乐的蔑视和乐队发行的单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唱片公司很快就破产了。
1968年,乐队正式改名为“哭泣者”乐队。并签约“黑马”唱片公司。
1971年,乐队推出了专辑《Catch A Fire》(引火烧身)。1973年又发行了专辑《Burnin'1973》(灼烧),其中一首歌曲“I Shot The Sheriff”(我向警长开枪),它被音乐人Clapton(克莱普顿)翻唱并取得英国排行榜榜首地位。
1974年,马利和他的乐队在英国巡回演出中第一次演唱了雷吉音乐的经典之作《No Woman No Cry》。
1976年,马利在牙买加举行一场名为“微笑的牙买加”的个人音乐会。在音乐会举行的前一天,当马利和其他一些人在进行最后的排练的时候,五名枪手突然闯入,对他们疯狂扫射。谋杀并没有成功,但马利和丽塔都负了伤。第二天马利仍然举行了他的演唱会。事后,他终于知道这次谋杀是牙买加工党的武装人员所为,在这次事件之后,马利暂时离开了他的祖国。
1977年,马利陆续推出了《Exodus》(出走埃及)、《Kaya》(日本榧树)两张专辑。
1978年,马利回到了牙买加参加一场名为“一份爱,一份和平”的音乐会,在音乐会上,马利将牙买加总理曼利和他最大的政敌西加的手握在一起。
1978年马利第一次来到非洲,来到他的祖居之地——埃塞俄比亚。次年把他在非洲的所有感受写在了专辑《Survival》(幸存者)里。
1980年马利开始了他最后一次欧洲巡回演唱会,从柏林到巴塞罗那到米兰再到都柏林。
1981年5月21日,鲍勃·马利病逝。死后精选集《Legend》(1984)截止到2011年是雷鬼乐界最畅销的专辑,全球销量达到两千万。
鲍勃·马利开创了一种民间艺术,一种民间的形式。他的一生是个传奇,富裕美满却英年早逝。童年在贫民窟的时光在马利心中留下了烙印,使他成为人民,特别是贫苦劳动者的代言人和一名反种族主义斗士。他来自第三世界,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他不仅仅是个音乐家,更是哲学家和预言家,他凭借内在的神奇信念、诚挚的情感以及高超的技艺,将这种艺术形式成功地融入了世界艺术之中,并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曼利、麦克唐纳评)
2024年1月12日,鲍勃·马利的传记片《Bob Marley: One Love》在北美上映,影片聚焦马利短暂的36年人生中的故事,比如他为音乐带来的巨大改变、那些传奇性的作品,和在牙买加的重要地位等。